這次很幸運的拿到姊姊的守護者特映會的票。
小說前一陣子才看完,那時候才知道電影快要上映了。
早知道就先不要看了(說是這樣說,但排圖書館預約可是等了將近一年XD)

進去前看了宣傳的簡介單,就有看到臍帶血廣告。好適合呀~XD
進場的時候也有贊助商在發面紙,
後來想想搞不好這場根本就是臍帶血公司辦的特映會。
所以戲院前半部的位置都是預留的。
但也因此要等他們都入場,延遲了快十分鐘才開始。


本來看這部片前,想說最近受親情議題所苦,可能會哭死,但結果還好。
看班傑明時我好像哭的比較慘。
應該也是因為已經看過小說了。
看前面的時候,一直浮現"果然還是不該先看小說"的念頭...
但也有在想,有的橋段,電影沒有明示,沒看過小說的人真的看得懂嗎?
比如說,蘋果汁假裝尿喝下去的那段,我就有聽到小孩子發出不可思議的驚呼聲。
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那是蘋果汁吧!(更何況台灣很少看到這種蘋果汁...)
問沒看過小說的男友"都看得懂嗎?"
他是用很不可思議的語氣反問我,"怎麼可能看不懂"。
但也不可能把所有橋段一一對他解釋,比如說女兒到消防局的那幾幕,
真的很懷疑沒看過小說的人,搞得清楚那是哪嗎?
只是沒看過的人,可能覺得那一點都不重要,而不會在意。


不過電影改編的方式,我認為是聰明的。
因為畢竟電影時間短多了,必須要把很多橋段給取捨。
小說雖然每篇是透過不同人的角度闡述,但重心是放在"妹妹打官司"這件事上。
充滿了家人們的矛盾感。而最後在法庭上的結果,才有爆點。
電影則直接把重點放在罹癌姊姊,親人的愛與母愛的執著上。
官司本身反而淡多了,也因此矛盾感沒有出來。
老爸跟大哥一直以來的痛苦與矛盾也幾乎都是用很淡的處理掉了。
律師的整個故事還都被砍了。
所以我覺得要是不同的導演來處理,把重心放在官司上,
應該可以拍出一部截然不同風格的電影。


看小說時,其實最難體會的,大概就是生病血淋淋的模樣吧。
用這個角度來看,電影就真的很成功。
整個"具現化"血癌患者的模樣,真的非常震撼。
吐血的樣子,衰弱的樣子.....
都是看小說時,很難去想像的(除非身邊有這樣的病患)
飾演罹癌的男孩好帥(羞),但男友不覺得...囧
我一直覺得光頭或是超短髮男很帥,哈!
而禮服那一段也很美,非常感人。


至於結局,因為電影的主軸是這樣,我就一直祈禱一定要跟小說結局不一樣。
看來是跟導演心有靈犀呀!因為小說的結局真的太莫名其妙了。
電影結局合理多了。也留下了很難以描述的感覺。
男友說,看完感覺很沈重。
我倒是覺得還好,整體來說有種溫馨的感覺。
大概是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要為生命奮鬥吧。
前一陣子看到新聞,說醫生為了心臟病兒子停業,還負債為了治療他
孩子終於受不了讓父母這麼煎熬,用刀刺穿心臟死亡。
如果是我,我也會這樣選擇吧。
死亡應該也是一種選擇,不應該是這樣嗎?
活著的人還是會繼續前進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n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